中国男篮与中国男足为何学不到女排精神?女排精神并非只属于中国女排这支球队,更不是只有女运动员才能具备。杭州亚运会三大球项目中,我们中国代表团的成绩如下,女排金牌,女篮金牌,女足铜牌,男排银牌,男篮铜牌,男足八强。虽然除了男足之外,其余五支队伍都获得了奖牌,但这些奖牌的含金量也并不相同。就比如说男篮的铜牌,男篮的阵容本身是奔着金牌去的。没想到半决赛领先20分的情况下输给菲律宾二队,第四节最后三分钟还让人家打了一个10比0。一个月内两次负于菲律宾,被菲律宾一队和二队都击败过的中国男篮,可能也不好意思将这枚铜牌向朋友们展示吧。再看看中国女排,女排的决赛是所有三大球运动中最后开打的,最终3比0轻松击败日本女排,不给对手任何喘息的机会,不仅要赢你还要打的你对这场比赛没有丝毫幻想,这就是十届世界冠军的强大统治力。

    

    看完女排酣畅夺冠的比赛,也有很多球迷会问,为什么男篮、男足队员学不到女排精神呢?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所创造的,但并非专属于中国女排这支球队,更不是只有女运动员才能具备的。女排精神最早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,在1986年中国女排实现世界让首个三大赛五连冠之后,有了明确的定义,扎扎实实,勤学苦练,无所畏惧,顽强拼搏,同甘共苦,团结战斗,刻苦钻研,勇攀高峰。再来看看我们的男篮与男足这32个字的女排精神,几乎一个字儿也挨不着。如果要将女排精神再具象化一点,也是有很多故事可以讲的。

    

    电影夺冠里有个细节,在老女排的训练馆里有一面坑坑洼洼的墙,那是几代女排人不停对着墙壁练习用排球给砸出来的。这面墙并非艺术创作,而是真实存在于福建漳州的女排训练基地里。1972年为了配合全国第一次排球大集训,当地居民自发出人出力,用竹子搭建了6座场馆。此后这里也成为中国女排的三大训练基地之一。

    

    本次亚运会大放异彩的主攻手李盈莹,才23岁就已经浑身伤病。十几天前中国女排与多米尼加队的比赛中,李盈莹在发球时受伤,膝盖出现了一个反关节的扭曲,但她仅仅下场休息了一个回合就又继续披挂上阵。女排亚运队长袁心玥曾经在俱乐部中坐了三年冷板凳,却一直没有放弃提升自己,始终坚持高强度训练,最终被郎平选中,实现三连跳,直接进入国家队。本届亚运会袁心玥的位置虽然是副攻手,但6场比赛合计84扣60中,扣球成功率高达76.2%,另有14次拦截得分与五次发球直接得分,个人揽下79分。

    

    袁心玥身高2.01米,臂展2.08米,最大扣球高度为3.30米。而男篮球员王哲林身高2.11米,臂展2.15米,最大助跑摸高为3.40米,也就是说扣除臂展,袁心玥的弹跳高度只比王哲林少3厘米,两人如果在篮下对位,袁心玥应该是有概率可以正面帽掉王哲林的。女排球员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,几乎每一个女排国家队成员都是从扎扎实实勤学苦练开始,一步一个脚印,最终才有可能勇攀高峰。而在男足和男篮运动员里,我们却很少听到类似的故事,就他们在比赛中展现出的那个基本功,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曾经扎扎实实勤学苦练过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男篮与男足运动员其实也有自己的精神,那就是无欲无求,不争不抢,淡泊宁静,顺其自然。